資訊詳情
承德二中辦學思想解讀(討論稿)
來源:
發(fā)布時間:
2017-11-16 10:15
辦學理念篇
——“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有這樣一句話:“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yǎng)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這句話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刻的內涵,需要我們認真去理解和執(zhí)行。
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潛在的發(fā)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研究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特長,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逐漸形成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要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積極性。教學要摒棄注入式,采用啟發(fā)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要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把時間還給學生,使他們有時間思考、有時間實踐、有時間鍛煉身體、有時間參加自己喜愛的科技或文藝活動。這樣我們的教育才生動活潑,我們的學生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有入學機會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而最終的公平應該是使每個兒童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都能獲得教育的成功。新的課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為學校課程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新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又為學校建立自己特色的課程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學校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就是要研究制定校本的特色課程,讓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發(fā)展。
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現(xiàn)代社會多元化人才結構的要求。現(xiàn)代社會的人才結構是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什么是人才?只要有社會責任感,勤奮努力,為社會作出一定貢獻的就是人才。要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fā)展,不拘一格培養(yǎng)人才。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潛在的發(fā)展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研究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特長,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
辦學宗旨篇
——“讓學生成長,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
讓學生成長,就是要讓學生幸福成長。(參考理念篇)
讓家長滿意,就是要在學生幸福成長的前提下,加強家校聯(lián)系,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從而在認同學校共同愿景和學生得到良好發(fā)展的同時,不斷提高對學校的滿意度。
讓社會滿意包括四個方面:
辦學特色明顯
教育質量優(yōu)秀
辦學行為規(guī)范
社會聲譽良好
辦學愿景篇
----讓每一個成員都親如家人,讓每一個學生都朝氣蓬勃
辦學愿景是一所學校的文化靈魂,也是一所學校的方向定位,更是一所學校的品牌動力。辦學愿景具有繼承性,它是一所學校文化教育底蘊的積淀。辦學愿景具有導向性,它是一所學校共同的思想認識與價值觀的引領。辦學愿景具有前瞻性,它是一所學校的奮斗目標與發(fā)展方向。
“讓每一個成員都親如家人”,這是學校每個人都希望的。在全校300多名教職員工過生日的那個月,每個人都會收到校長親筆寫下的生日賀卡。每位老師住院,學校領導都要親臨醫(yī)院探望,教研組哪位老師有事請假,同組教師都積極幫忙代課,每個人都親如家人,和諧快樂。“讓每一個學生朝氣蓬勃”,這是學校教育的最高境界。讓學生懷著激情,帶著快樂走進校園,走向教室,朝氣蓬勃一定會換來成長的快樂。學校的每次教育活動,都充分考慮他的教育意義,無論是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還是成人儀式、畢業(yè)典禮,經過精心細致的準備,讓孩子們從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讓每個學生在朝氣蓬勃中成人成才。
培養(yǎng)目標篇
——“培養(yǎng)具有愛國情懷、責任意識、淵博學識、儒雅風范的現(xiàn)代公民”
加強青少年思想教育是關系到他們終生發(fā)展,關系到國家命運的一件大事,為提高工作的針對性,適應時代的需要,學校確定了新的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具有愛國情懷、責任意識、淵博學識、儒雅風范的現(xiàn)代公民
——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根的歸屬,一種故園的眷戀,一種有家的感覺。祖國就像一根系著你的腰帶,無論你飄向哪里,你始終與她休戚相差,她始終與你緊緊相連。
中華民族的文明,積淀了炎黃子孫濃厚的愛國情懷,這種情懷一直是激蕩民心的社會主旋律。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屢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衰,久經磨難而不敗,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愛國情懷所煥發(fā)出來的偉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挺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梁,鑄就了我們國家的尊嚴,滋潤著千年中華生生不息。
愛國情懷,通常凝結著鮮明的民族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種千古流芳的浩然正氣,是一種萬世長存的民族風骨。在如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深深地融入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成為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我們愛國,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祖國的安危為安危;以祖國的前途為前途;以祖國的尊嚴為尊嚴;以祖國的富強為富強。正所謂“有國才有家”。個人的命運系于國家的命運,系于民族的復興。
愛國情懷如何體現(xiàn)呢?它可以表現(xiàn)為國歌奏響時的心潮澎湃,五星紅旗升起時的熱淚盈眶,也可表現(xiàn)為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勇于擔當,表現(xiàn)為平時愛崗敬業(yè)、扎實工作??偠灾瑢τ趥€人來說,愛國情懷就是對國家一種內在的盡責盡義務的激情,就是對凡有益于國家的事情,都自覺去做,熱情去做,義無反顧地去做,并且把它做實、做好、做出成效。
——責任意識
責任是一種能力,又遠勝于能力,責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責任就是對即使是不喜歡的工作,也毫無怨言地承擔,并認認真真地做好,這就是責任。責任無所不在,存在于每一個角色。
所謂責任意識,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責任,并自覺地、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責任,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征。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表現(xiàn)得平常而樸素。責任意識也是一種美德,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責任是使命的召喚,是能力的體現(xiàn),是制度的執(zhí)行。只有能夠承擔責任、善于承擔責任,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賴的人,有責任意識,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意識,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xiàn)險情。責任意識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意識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有責任意識的人,受人尊敬,讓人放心。
那么應該怎樣樹立責任意識呢?
一是樹立責任意識,加強責任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好本職工作,每個人的負責是對集體的負責,每個集體的負責是對社會的負責,培養(yǎng)善于負責,敢于負責的精神。
二是要學會“愛”。首先是愛自己,愛親人,愛朋友;其次愛身邊的人,關心身邊的事;一切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愛到大愛。
三是加強制度建設,促進責任持久。要通過輿論等媒介在全社會樹立一種良性的責任導向,增強責任心,培育責任感,提高責任意識。
——淵博學識
淵博學識,淵、精、深、博、廣博,精深而廣博,形容博學多才。
學識深而曠,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其不通,力爭達到學習的第3個境界“通”(前兩個為“會,”“明”)。
那么如何成為一個有淵博學識的人呢?
淵博的學識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在不斷地學習中積少成多,逐步擴大你的知識范圍,對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有所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要和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知識存在有用的時候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新的內容。
淵博的學識還要有國際視野。二中是外國語特色學校,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涉略西方文化,要有價值判斷能力,洋為中用,但不迷信。
——儒雅風范
“儒雅”有兩義:①學識深湛。②氣度溫范爾雅。其實,這兩種解釋也是互為因果關系的,只有學識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氣度溫文爾雅,而氣度溫文爾雅,則是學識深湛的外在表現(xiàn)。風范意為風度氣派。
儒,首先做到學識淵博,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雅,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生活持有積極的情趣。一個人的學識影響著他的談吐,氣質以及處事之道。在知識的積累的基礎上,慢慢形成優(yōu)雅的談吐,從容的氣質,以及溫和待人的處事態(tài)度。
還要對工作,對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堅持一種積極的“樂天”態(tài)度,相信一切困難都會解決。
儒雅風度,并不是裝腔作勢,故作高深;不是掉書袋,亂矯情。儒雅是骨子里的東西,真正儒雅的人,舉手一投足,就能體現(xiàn)出來,無須刻意表現(xiàn)。
奮斗目標篇
——“辦精致教育 創(chuàng)品牌學校”
精致教育是一種充分為學生服務的高品質教育,是與素質教育一脈相承的教育理念,是對教育品質卓越的追求,是關注差異、關注過程、關注細節(jié)、減少個體生命成長需要,尊重生命的一種原則與態(tài)度。它強調的是通過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追求更為美好的教育發(fā)展過程和結果。
精致教育主要包括:
①校園設計要精美
②課程設計要精當
③教師隊伍要精良
④學校管理要精細
⑤育人活動設計精心
精致教育關注“師生中的每一位,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校園中的每一角”,體現(xiàn)出對“細節(jié)”的關注和差異的尊重,讓學生生命個體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發(fā)展。讓教師的生命價值得到更充分的體現(xiàn)與提升,讓孩子與教師一道收獲生命成長的幸福。
品牌學校就是優(yōu)質的、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的學校。它的社會效應就是感召和吸引萬千學子投奔于它的懷抱。它的社會效益不但使廣大學子獲得真學問、好品格,更為其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品牌既是質量和信譽,更是生命和事業(yè),必須珍惜它、愛護它、發(fā)展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提升,才能使好的品牌學校永葆青春,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應該說,創(chuàng)建品牌學校的過程,就是逐步提升學校品位的過程。所謂學校品位是指:關系學校辦學質量,表現(xiàn)學校辦學個性,標志學校辦學聲譽的學校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創(chuàng)建品牌學校有校長、教師、特色等基本要素。創(chuàng)建品牌學校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學校的靈魂,是統(tǒng)領學校一切工作的總綱,突出表現(xiàn)在學校的共同愿景和一訓三風上。
優(yōu)越的辦學環(huán)境:校園的環(huán)境設計要能充分體現(xiàn)辦學者的思想,要能對老師和學生起到教育意義,師生共同浸淫其中,自然會得到良好的影響。
優(yōu)質的課程體系:現(xiàn)代學校的突出特征,就是看學校是否按照培養(yǎng)目標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同時開發(fā)其潛能,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學校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的素質決定了一所學校的高度。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有敬業(yè)精神,有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來,并能在培養(yǎng)學生成才的過程中,成就自己的事業(yè),成名成家。
優(yōu)異的辦學質量:學校辦學的核心是質量,質量的取得是學??茖W管理、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xiàn),最能體現(xiàn)優(yōu)異質量的,使學生在高中畢業(yè)后都能考到理想的大學和專業(yè),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良好的社會聲譽:學校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有高質量,其次有良好的辦學聲譽,再次學校真正成為區(qū)域的文化傳承基地。
管理理念篇
——師生為本、責任至上
本,一切事物的根本,與末相對。本既是事物發(fā)展變化之源頭,又是自然運作之規(guī)律,更是思想認識之根本。以人為本,就是把人作為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本原、本體,把人的發(fā)展視為發(fā)展的本質、目的、動力和標志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fā)展觀念。師生為本,就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而不應當是以物或以經濟為本的發(fā)展,就是以絕大多數人為本的發(fā)展,而不應當是以少數人為本的發(fā)展,就是以無數個具有平等權利的個體人為本的發(fā)展。
責任即職責和任務。責任既是一種擔當,一種付出,一種奉獻,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愉悅。責任是豐碑,是起點。責任至上,應該成為二中人最具標志意義的現(xiàn)代符號!
教育的責任是對受教育者負責,就是應當關注人的能力培養(yǎng),開啟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潛力,教育的責任對社會負責,就必須體現(xiàn)社會意志,必須為社會發(fā)展服務。這既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丘吉爾曾經說過:高尚、偉大的同義詞就是責任。
所謂“師生為本、責任至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校的責任就是將師生作為重中之重,將師生滿意與否作為確定學校發(fā)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二是教師的責任就是關愛、包容每一個學生,以教師的教學智慧和能力,促進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個性特長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三是學生的責任就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與健全人格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承德二中遷入新址后,面對年久失修的教學樓和學生沒有運動場地等諸多制約學校發(fā)展的難題,新一屆校領導班子,本著一切以師生為本、一切唯責任至上,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溝通協(xié)調,科學制定可行性方案,推進校園規(guī)劃的實施,使學校面貌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承德二中建校63年來第一次新建了標準化的400米運動場,新建了7000平方米教學樓;為每個教室和階梯教室配備最新的多媒體電子顯示屏84塊。為每個年級建立教師休息室,配備微波爐的設施,方便教師使用。學生宿舍干凈整潔、學生餐廳食品多樣、價格合理。通過種種努力為師生打造了一個優(yōu)美的學習、生活、工作環(huán)境,師生愈加熱愛承德二中這個美麗的家園。
學生管理嚴格,禁止帶手機進校園。學生宿舍安裝指紋機,確保住宿安全。宿舍充裕,設施完善,每個房間配備磁卡電話,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建立值班校長、主任、年級三層課堂檢查制度,加強督查管理。舉辦畢業(yè)典禮、成人儀式等,開展校園社會實踐日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文明意識、守紀意識。
校訓篇
——“明德、博學、善思、敏行”
校訓是一個學校精神的特殊體現(xiàn),是一個學校的文化靈魂,是學校辦學目標的精煉概括,是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又是全校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和行為指南。校訓的確定,有利于學校文化精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全校師生形成內在的風格。
明 德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明德”,即學會做人,彰顯美德,即弘揚美好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學以人為本,人以德為尚;知足之道,重在人文,為人之道,重在人品。在學校,德育為育人之本;對學生而言,德為成人之本。“明德”就是要求學生發(fā)揚與生俱來的美德,敦品勵行,修身養(yǎng)性,刻苦學習,從小事做起,從基礎文明養(yǎng)成做起,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成為一個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人,為創(chuàng)建文明校園,弘揚中華美德做出自己的貢獻。
博 學
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中庸》“博學之,審閱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具有廣度和深度兩重含義,一是廣泛地涉獵,全面地學習,社會、科學、技術、文學等等,凡是文化成果都是學習的課程,成長的養(yǎng)分。二是要有淵博的知識,要有深度的學習。即在廣泛地攝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強烈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對新知識,博大寬窄、兼收并蓄,使自己具備開闊的神壇和開放的胸襟,厚積薄發(fā),以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同時博學還要求視野超前,胸襟開闊、嚴于律已、寬以待人。
善 思
《荀子·成相》云:“臣謹脩,君制變,公察善思論不亂。”這里的善思,是指善于思考,慎重考慮。我們所說的善思,既有善于思考,慎重考慮的本意,又是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即《論語·為政》所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智力的過程,要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要學思結合,在思考中求取新的見解,好的學問,從而形成善思的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善思的好習慣,就能在喧囂嘈雜的氛圍中,鬧中取靜,靜心思考,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成就學業(yè)。
敏 行
“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意為說話謹慎,辦事敏捷,敏即思維敏捷,敏而好學,敢于創(chuàng)新。一個人要想事業(yè)有成,必須要有強壯的身體,行動敏捷,不畏困難,時刻自我激勵,永遠自強奮進,勤于思考,勇于行動,樂觀助人,方顯出時代青年應有的本色。
校風篇
——規(guī)范、有序、和諧、向上
良好的校風具有引領、激勵、育人等功能。規(guī)范有序、和諧向上應當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任何地方、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定的規(guī)矩,學校更應如此。第二:學校是一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以求培養(yǎng)出更多人才的地方,故理應和諧為基。第三:校風,學校風氣和學生精神風貌的具體體現(xiàn)。
規(guī) 范
規(guī)范是指明文規(guī)定或約定俗成的標準,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書序》中云:“所以恢宏至道,示人主以規(guī)范也”。其基本意義即是一種規(guī)定的標準。在《承德二中學生應該養(yǎng)成的“十個好習慣”》和《承德二中“四個嚴禁”》的規(guī)范下,學校從細節(jié)之處入手,時時刻刻都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引導和約束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和規(guī)范性。
有 序
有序即是有秩序。按照《辭?!返慕忉?,“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齊守規(guī)則之意。”一所學校,眾多學生和教師,必須有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辦法,必須制定出各種有序的規(guī)則規(guī)范,這些規(guī)則規(guī)范,就是學校的法律法規(guī),學生在此規(guī)范下有序地學習、生活,是學生走向社會前必備的素質。學習要有序,課前要預習,整理學案,課上要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并大膽質疑、發(fā)言,課后要認真完成作業(yè),整理筆記,建構知識體系。生活要有秩序,買飯排隊,定時休息,不亂丟垃圾,不影響他人,等等。
和 諧
和諧是指對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它是人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處事的價值觀、方法論。《管子•兵法》中云,“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和,和合故而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這句話完全詮釋了和諧一詞,既能和平共處,又能互相合作,便能做到人己兩利,內外雙融,這就是和諧。
向 上
向上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具備的正能量,就是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它已經上升成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表達著我們的渴望和我們的期待。學校有了向上的風氣,就能夠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就能夠獲得工作的激情和動力,就能夠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就能夠取得較高的教學質量并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
教風篇
——“修身、樂業(yè)、求真、立言”
教風是指教師的教學作風和學術作風,它直接反映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敬業(yè)精神、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優(yōu)良的教風能帶動良好的學風,是建設優(yōu)良校風的關鍵,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教風旨在鼓舞全校教師重視品德修養(yǎng),加強道德規(guī)范,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胸懷寬廣,寬厚仁愛,與自然和睦相處,同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修 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是儒家提倡的個人發(fā)展必由之路,修身就是修正已身,修養(yǎng)身心,既指強身健體,增強身體素質,又指修煉品行,不斷提升道德境界。健其身美其心,體健、身修、德正、善從,則棟梁之材可鑄。德是立人之本,我們強調修身養(yǎng)德,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水平,培養(yǎng)新一代具有“容載萬物,博愛濟世”的寬廣胸懷,“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使自己具備足夠的才華和美德,修養(yǎng)是自我教育理念內比后的外化,守校紀是修身,講奉獻是修身,講衛(wèi)生、講文明等等都是修身。
樂 業(y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即以學為樂,寓教于樂,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孟子也云:“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樂業(yè)是敬業(yè)的更高層次, 敬業(yè),即責任心,是對學業(yè)或工作專心致志;樂業(yè),即趣味,不僅樂意去做某件事,而且從中領略出趣味來。每位教師都應敬業(yè)基礎上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敬畏職業(yè)道德,熱愛學校,專心教書育人,無私奉獻,把教學作為一種樂趣,樂學善教,樂中啟智,樂中享樂。
求 真
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治學中,求真、求美,求是,方可臻學習佳境。真就是客觀的情況、狀態(tài),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真象征知識與理性,它不僅指我們學習的知識,要符合科學性的要求,還要符合我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求真就是要認識世界,探索規(guī)律,崇尚科學,堅持真理,追求真善美,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要有嚴于律已、寬以待人的人格修養(yǎng),要有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精神,要一絲不茍地抓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每一項工作落實到位,務求切實高效,要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努力追求教學最高境界。
立 言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為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之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這里的“立言”即是指形成自己的思想和風格,能夠著書立說,發(fā)表文章,提出見解,并躬身而行,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內有較高的聲譽。學校要在教育管理的同時,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業(yè)務培訓,觀摩參與做課,參加課題實驗,撰寫論文、論著,促進教師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促進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為學校的發(fā)展帶來后勁。
學風篇
——“勤學、樂學、至誠、至善”
學風是一個學校治學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著學校師生做學問的精神和做學問的原則,也代表著學校的學習氛圍。優(yōu)良的學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旨地鼓舞全校學生嚴謹治學、勤奮努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學子楷模。
勤 學
所謂“勤學”,即勤勉學習,不斷地學,是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要求我們自覺地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要克服自身惰性,發(fā)揮鍥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不光要有高遠的志向,還要刻苦勤奮,身體力行,在學習實踐中展現(xiàn)自己的知識與品格。同時要鼓勵學生關于學習掌握方法,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同時要珍惜富貴的時間,勤奮學習,無悔于青春,將來才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樂 學
所謂“樂學”,即喜于學習,是一種學習的境界,從最先的情愿或不情愿的“勤學”中慢慢領悟出學習的技巧,并從中受益后便可有效培養(yǎng)自身學習的樂趣,進而將學習作為自身的一種興趣,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一個重要載體,作為提高自身水平的一個途徑,并與“勤學”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互動局面。
至 誠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朱熹集注:“至誠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誠不能為。”至誠與真誠一致,是一種正確的做人的態(tài)度,待人待己,都用真心相待以誠意相待,正如雷鋒所說:“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 放下各種私心雜念,放下各種恩怨情仇,放下各種無關之人、無關之事、無關之物,近而從寡欲達到無欲,無欲則剛,無欲則能順化內外之物。只有無妄、無欲才是治本,才能達到快樂的研究一個事物,達到忘我、無它為的境界,如此至誠之道得以入也。
至 善
至善,“最崇高的善”,儒家謂人的道德修養(yǎng)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來源于它的那種最高的善。出于西漢·戴圣《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 集注:“言明明德,親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境界追求,是最完善、最完美的“理想境界”,它要求的是一種永不止息,創(chuàng)新超越的進取心態(tài),是一種對完善、完美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精神。善行實際上是以鮮明的是非準則和崇高的理想境界為指導的理性行為,它包括愛心、謙卑之心、贊美之心、包容之心、感恩之心,我們要以“這些心”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
上一頁
上一頁